链集市· 让落地更简单

《开拓者》专栏 07期
作者丨链集市
图丨部分来源于网络
专栏简介
近 10 年,和领域经历了从被追捧到泡沫再到低谷的阶段,同时也是大浪淘沙去伪求真的过程。在这一轮又一轮的风暴和泡沫中,有人趋之如骛,有人避之不及,有人砥砺前行,而资本驱动是上半场普世传播的关键要素,但一味依赖资本只会让的发展陷入虚假的泡沫之中,当资本褪去,一个真正属于的时代也许才真正开始降临。
我们已经看到,在波浪中前行的开拓者们为实现最初的愿景,投入的巨大热情和专注,积极将技术融入数字化浪潮中,从概念验证逐渐走向了规模化落地,也创造出了越来越多丰富的应用场景。我们意识到所带来的全新信任机制已经前所未有地让人、设备、商业、企业与社会产生了高效协同,商业和社会运转的效率正在优化,数字经济时代因为有了技术,正在变得愈发的高效透明。
我们的新专栏《开拓者》,意在回归商业本质,去探寻与实体、与产业的融合现状,发掘更多应用落地的商业场景,解析为产业做了哪些赋能和贡献,发现那些在行业砥砺前行、埋头耕耘的前行者、开拓者们,让神秘的技术能够被大众所知晓和理解。同时,我们也希望为的普世传播和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为国内早期专注于联盟链技术框架的底层服务基础设施,溪塔科技致力于分布式系统应用场景,为企业间合作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专业的网络及工具。在供应链金融、医疗领域、政务监督、教育、溯源、芯片及工业物联网六大板块都有了可圈可点的案例,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
这次我们有幸与溪塔科技的COO孔庆阳先生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们了解到孔庆阳先生多年来钻研场景需求挖掘以及产品设计,曾在多个行业完成过产品落地,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
深耕于行业多年,孔庆阳先生对技术和场景应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次我们以溪塔科技为访谈要点探讨了的产业应用、溪塔科技给行业带来的变化,以及的发展,值得品读一番,以下为详细内容。(说明:黑色加粗部分为主持人提问,黑色部分为孔庆阳先生的回答)
核心专访
1、我们注意到溪塔科技开源了被称为“国产领先企业级框架”的CITA,可否用一两句话介绍CITA具体是做什么的呢?
CITA 是一个联盟链底层框架,2016年研发完成,2017年开源,和IBM 的 Fabric、微众银行的 FISCO-BCOS都属于比较早期的一批联盟链技术框架。
这个概念在 2016 年的时候更广为被接受的名字还是分布式账本技术,当时包括和在内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合规层面都不足以支撑在产业端的应用。CITA 在设计之初的思路就是希望将公链中的分布式技术或者说技术进行创新,以满足一些企业的应用。
在技术上,CITA是一个开源的微服务框架。这里面有两个概念,首先是开源,因为本身是在多方共同参与的场景中解决信任的工具,所以理论上来讲,如果多方共同使用同一个分布式账本的话,代码是需要开源来满足审计需求的,所以开源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做开源也是一个能够让更多用户去尝试的最佳途径,项目本身也会收到一些反馈。一方面是基于CITA是否存在问题的反馈,毕竟只有经过使用,才能暴露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使用场景的反馈,有助于我们了解现在公司使用开源的框架、技术可以在哪些场景中使用,只有使用过的场景才是真需求。在早期,我们对于某些场景还不够清晰地情况下,也希望能够借助社区的力量去了解大家在用技术做什么,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发一些新的功能。
除开源以外,CITA还是一个微服务的框架,CITA 将里面的一些功能进行拆分,早期的公链在技术上一般倾向于紧耦合的模式,因为公链需要尽量让自己的架构更精简,尽可能在更多的环境中都可以运行,这样参与的人才能变多。
但在联盟链的使用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是企业,企业端定制需求较多,所以更希望能够精细化地控制。
基于此需求,CITA 将功能分成了多个基本模块,并且正如 CITA 白皮书中介绍的一样,这些模块分别作为6个微服务运行。不同的组件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环境中,只要这些服务器或者虚拟机相互连通,就可以形成一个逻辑节点。
逻辑节点会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实现了组件的可插拔,比如企业对于密码学组件要求国密标准或者共识算法由 BFT 替换为 POA,都可以通过插拔相关组件实现。另一个优势是 CITA可以对不同的功能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某个场景中对于交易执行的业务变多,那么可以通过增加执行模块能力相关资源,来定点提升指定组件的能力。
CITA就是这样一个开源、微服务架构的联盟链框架,以上我所提到的就是出现背景,设计理念和实现逻辑。
2、另外溪塔科技首次提出的CITA-Cloud云原生框架,利用了云的能力,实现了企业间业务系统的交互,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能否为我们简述关于云原生框架的构想?
溪塔科技在产业领域服务过的大型企业较多,也沉淀了一段时间,所以也见证了企业在使用上的不同阶段。
产业早期基本都是大型企业在使用,更多是将技术作为技术储备或者是进行特定领域的创新性实验,所以用到的功能是比较有限的,可能仅仅用了10%。在简单的应用上是不存在什么技术难点的,但从2019年开始,随着用户自身的使用场景逐渐增多,对底层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都提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使用场景中,早期用户可能只做一些基础信息的存证,但现在,在多个复杂场景中用户数量会达到百万级,权限控制更加复杂,很多需求在几年前是没有企业提出来过的。
在场景上由创新为主演变为要承载业务,底层技术确实面临更多的考验,这也是我们这样专注于底层的公司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基于此背景我们才考虑到了云原生架构。
云计算以及云原生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复杂系统的运维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伸缩性。现在使用相关技术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因此CITA-Cloud也顺势而为,默认运行环境就是在k8s上。一方面可以更加符合企业运维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免费享受到运维方面的好处。
比如,企业级应用的数据量较大,对于处理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通过使用使用云原生架构,企业可以通过底层云服务自身弹性伸缩能力,来满足自身需求,不用完全依赖于本身的架构,这样的话对应用稳定性有极大的提升。
云计算以及云原生技术的蓬勃发展也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成果和软件,其中很多都可以被系统复用。比如,应对复杂网络情况的各种网络插件,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数据库等等。
当然,也能为云原生社区带来一些新鲜的空气。云计算发展至今,也遇到了一些去中心化的场景,比如边缘计算,混合云等等。传统的云计算技术并不擅长处理这些场景,但这些恰恰是擅长的地方。
两者结合能够实现互相能力的互补,进一步拓展分布式系统的应用场景,实现共赢。我们也秉承着一贯的开源开放的态度,计划将我们在上沉淀的技术和组件贡献到云原生社区。
3、溪塔科技一直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服务产业方各场景应用需求的平台,于是打造了保塔网链上AppStore,并且与多方合作打造了众多场景服务,未来保塔网可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希望做成一个信息平台,能够让合作伙伴做的案例展示出来。现在有很多项目或者媒体也在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很多都做得很好,而我们会从一个技术实施方案的角色出发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这个平台让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技术供应商。
二是有一些SaaS形态的服务可以有一个销售平台,有些企业其实并不想去做一个私有化部署,保塔网会把服务封装为 API 接口提供给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去使用。比如某一个用户想做一个存证来获得银行背书,我们可以提供类似服务,通过让其直接使用 API,可以在使用服务时可以像使用传统信息化服务一样熟悉。
4、溪塔在供应链金融、医疗领域、政务监督、教育、溯源、芯片及工业物联网六大板块都有所成就,那么您觉得有哪一个板块是你们最值得自豪的呢?原因是什么?
溪塔科技的定位是拥有自有底层技术的基础平台提供方,所以在应用场景中会和应用型企业合作。通常合作模式是溪塔提供底层技术的支撑和咨询,而和业务更紧密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由合作伙伴完成。溪塔科技作为技术提供方更适合在横向扩展,而合作合伙必然在纵向某个领域挖掘很深,这也是双方的一个合作基础。
在您提到的供应链金融、医疗领域、政务监督、教育、溯源、芯片及工业物联网六大板块溪塔科技都有过案例,但是溪塔最自豪的还是自己的底层技术。因为溪塔定位就是要做一个出色的底层基础设施的公司,所以我们没有计划要在某个行业内做得非常精深。
让更专业的公司去做具体的应用、业务系统,并且跟结合,溪塔的作用就是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平台或者框架。
5、溪塔科技不仅仅授之以鱼,还授人以渔,在2020年做客众多知名传统机构及企业进行主题分享,并且参与国家级相关文件的撰写,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什么感触分享给大家呢?
这部分的感触还是比较深,由于溪塔科技做的服务对接的多为大型企业,所以我们对于大型企业的需求了解更多一些。这些企业在进行应用的时候,更加注重安全性、稳定性和合规,因此通常希望能够有一个标准或者规范来规避潜在问题,而在领域规范和标准是比较缺失的。
但目前技术和应用标准跟传统行业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完善,我们希望在这里面去跟行业内技术公司、社区、以及国家机构,共同努力一起制定出一个标准。使得我们可以满足某个标准的底层就可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
比如说中可以应用多种共识算法,那么这些共识算法到底是否符合一种安全的标准或者安全级别怎么样,如果有权威机构去裁定,会让市场更加的规范。当然溪塔也希望在整个标准化推进路径中可以去承担一定的角色,参与一些标准制定,这也是在 2020 年,溪塔参与产业推广和国家级文件编写的一个原因。
我们希望联盟链行业至少在国内是一个有法可依或者说有标准可依的技术行业,通过标准可以让使用者了解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更适合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6、众所周知,溪塔科技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位居国内前列,全国排名第13位,人均排名第一,请问你们是如何做到保持如此高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在深挖领域的价值之中,有什么可以给大家分享的经验?
溪塔大部分专利是技术方面的发明专利。因为溪塔在持续不断做一些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实践,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技术使用方式创新。因为是一个迭代速度非常快的技术,所以在工程开发中有很多这样的新理论要去实践,比如说共识算法、密码学应用、智能合约、网络通信方式等等。很多前沿的理论还停留在纸面,我们在将这些理论工程化实现的时候,形成专利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如果说要分享一些经验的话,大家可以在理论工程化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专利机会。因为其实是一些已有技术的集合,集合中很多技术理念是没有很好被工程化的,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7、虽然目前其实已经落地到了不少产业应用,但依然不被大众所熟知,您觉得这里面的困难是什么?
在产业端不被大众所熟知,我认为是由于产业现在主要是服务于 B端,比如说做银行中的清结算场景,供应链金融中的多级票据拆分流转。
大部分个人用户即使使用的产品中有使用,也不会体会到它的存在。我们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用户体验,尽量屏蔽掉技术带来的复杂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用户感知不到的存在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很多场景中带来的变化是很明显的,比如说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智能合约,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尽调成本,但是大家不会认为是因为用了技术,因为普通用户很难接触到技术层面。
8、刚才我们谈到了落地方面的困难,那么在您创业的这几年里,您觉得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能够补齐对真实实用场景的认知,最初被认为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取代现有互联网模式。后来发现至少在现在来看是不现实的,所以更常见的是将作为一个插件,在多方参与的场景中去承担一定的角色,让数据流转是更加的可信,解决多方互信的问题。
如果有要和产业结合,现在行业比较缺乏将业务系统和系统相结合的经验,技术层面上,比如说将具体业务里面的一些系统翻译成能够接受的语言,让技术能够被传统的业务系统开发和流程的控制人员能够理解,业务系统和之间的跨度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在设计逻辑上,所使用的设计思路是以交易为主的通过共识来的一个分布式账本,思路与之前的产品有些差异,但是也不乏共性。比如说通证这个概念在中是很泛化的概念,但是不太了解技术的开发者很容易将通证单纯看成是一个币。如果仔细了解,就会发现票据、单据、溯源信息、个人证明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通证来实现。
在这个世界里,如果要做产业落地,最大的困难就是要了解产业、产业里面的业务系统如何使用,了解这个行业中各个参与方的合作方式,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我们看到,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溪塔科技设立了北京分公司和上海分公司,服务辐射到京津冀城市群、上海及其周边,那么在2021年,溪塔科技有何战略目标?
今年我们观察到大型企业用户对于底层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随着使用的场景越来越多,用户量也变的越来越大,可能以前一些考虑不到的问题,现在都需要去考虑了。比如需要像是云原生架构的适配或者是大规模节点支持,还有就是共识算法要能更好的定制,部署环境更加的复杂需要特定的消息转发模式。
所以我们现在围绕重要客户,把框架和底层技术做的更加稳定,这个是我们今年主要的战略目标。
10、最后,方便分享下您对于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值得关注的方向吗?
我觉得未来会在数字资产的应用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因为当解决企业间或者是区域内数据共享问题时,数据从单方提供变为多方背书,会使得数据变得更加可信,本质上这些可信数据就是一种数字资产。同时还有分布式身份(DID)或者叫电子证照的场景,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因为他能够解决数字资产的确权问题。
现在数据被认为是一个生产要素,所以用户的数据是属于用户的,用户本应该可以对数据进行授权、转移、披露等等操作。将互联网中的数据变成一种有秩序并且有产权的数据,是在未来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年,但是在数据的确权和管理上一直是一个空白,作为一个带有共识机制的分布式账本,天生适合作为数据确权的技术来填补这个空白,所以我认为是数字资产与分布式的身份在未来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快问快答
1、您最早怎样接触到的?
我在16年末开始接触,当时主要工作用分布式技术做大规模的数据处理。的本质上也是分布式系统,但是技术中加入了共识和激励机制让数据的产生和流转过程由单点控制变成了多方联通,能够挖掘出新的数据价值。这一点让我觉得扩展空间非常广泛,所以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2. 您觉得距离真正做出偏C端的产品大概还要多久?
在公链领域,现在应该是有挺多的C端产品,最大的一个产品就是加密货币相关应用。对于联盟链,可能需要等基础设施再完善,能够让普通用户对有更深的认知,然后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时间不好说,但是我觉得应该会很快。
3. 您最喜欢哪本书籍,可否推荐下?
有一些在开源代码或者是一些代码构建逻辑上面的书籍让我比较感兴趣,有一本书叫《大教堂与集市》给了我很多启发。
4. 您觉得作为一名创业者,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我认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联盟链和产业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的点,但是如我们聊到的数字资产在确权方面存在一些空白,可以预期未来会有一些东西来填补这个空白,可能会是,当然也可能会是别的技术。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希望在产业技术层面上去承担一个角色,进行深耕,这样满足了社会需求,也让自己做的事情更有价值。
-END-